发布日期:2025-04-19 22:43 点击次数:90
合法的配资炒股平台
本文收录于#驻在千镇万村
蛇年的首个节气“雨水”时节已至,但肇庆广宁县洲仔镇的雨还没来,陈相屹一如既往地出现在乡道上,开启一天的晨跑。他是驻洲仔镇工作队队长,来自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作为马拉松爱好者,晨跑是他的习惯,也成为了他开展驻镇工作的独家方法——沿途的乡村景色常常激发他的驻镇帮扶灵感。
他十分注重感受与发现的能力,在思考驻镇工作队的角色和作用时,他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比喻:“工作队的每一个人都是‘长着眼睛的桥梁’”,精准发现问题,积极充当桥梁对接资源,以实干精神做好驻镇工作。
培育“无废细胞”,打造“无废小镇”;建设兼具农产品展销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功能的资源驿站;盘活闲置土地发展水稻种植、小甜笋加工、芦花鸡养殖……在陈相屹和队员们的勤勉耕耘之下,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的并蒂花在洲仔镇悄然绽放。
打造“无废小镇”
营造绿色低碳新风尚
走进洲仔中学,昔日凌乱的垃圾角,已变身智能化垃圾分类投放点。垃圾回收站改造是“无废学校”建设的关键一步,目前工作队正在开展“无废学校”“无废机关”“无废商店”“无废农家乐”“无废乡村”等“无废细胞”的培育,这些都将成为洲仔镇推动山区农业型“无废小镇”创建的重要载体。
洲仔镇在集市、小学等地点先行试点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
“无废小镇”项目最早由同样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为牵头单位的第一批工作队推动,成功申请15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第二批工作队通过“无废细胞”培育、举办文化活动、建设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的试点等一系列举措,让“无废小镇”由蓝图变为实景图,以绿色变革重塑着洲仔镇的乡村肌理。
这支由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的帮扶队伍,不断将专业优势转化为绿色动能,推动生态洲仔建设。进校开展“无废学校”示范项目宣传推广;成员单位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引入“满天星乡村儿童阅读计划”,为洲仔小学学生送环保绘本;邀请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三赴洲仔,为矿山复绿开出“生态处方”;谋划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试点,探索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典型模式……在一项项举措的推动之下,生态文明的种子逐渐深埋乡土。
工作队组织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来洲仔小学开展“无废学校”示范项目宣传推广。
建设“上商下厂”资源驿站
提升农污治理专业化水平
在洲仔镇的主干道旁,一座通透的玻璃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可不是普通商铺,是能治污、还能致富的资源驿站。”陈相屹表示,这座集“生态治理+产业孵化”于一体的农村生活污水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正带来一种新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发展模式。
洲仔镇因地制宜建设资源驿站,打造农村污水治理新模式。
“地上是光伏及储能系统、汽车充电桩、农产品展销厅等设施,地下藏着污水处理厂。”据项目负责人张先生介绍,“上商下厂”的垂直布局,能够节省建设用地,还能实现多重创收,“农户和村集体可以免费在此售卖、宣传当地农产品,太阳能充电桩的收入则可以弥补我们运维设施的费用。”
在建设地下污水处理厂之前,村里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由村委会派保洁员管理,只负责清理杂草和打扫卫生,管护方式粗浅,不利于设施的长期有效运转。为此,工作队采用“污水治理+水资源循环利用+水生态修复+智慧运管”的模式,在资源驿站内规划建设污水净化循环再利用、兼具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水循环系统,由广州资源环境集团公司负责运维,将洲仔镇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从1.0版本升级到更专业、更高效、更可持续的2.0版本。
农业面源污染指的是畜禽水产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及时,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使用不合理所产生的营养物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只有从源头实现污染物的减排,实现废水循环利用,才能真正保护到当地的水环境。”陈相屹说道。
唤醒“沉睡”土地
打好产业“突围战”
正在建造的清桂村小甜笋加工坊里,工作队支持村集体购置的大型冰柜、烘干机等设备陆续到位,机械轰鸣声奏响了延展产业链的进行曲。小甜笋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但每年清明后都会因为产量过剩面临滞销问题,“工作队注意到这个问题之后,开始走访选址,最终确定将清桂小学400平方米的闲置课室作为加工间,并提供排水排污装置的设计方案。”陈相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抢鲜上市的小甜笋还能卖到将近60元一斤,到了清明时就只值5-6元。但集中收购后,在加工坊制成笋干,售价就能达到20多元。
工作队针对小甜笋加工坊项目进行选址调研。
“建设用地少,又处于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陈相屹表示,作为农业生态镇的洲仔镇,很难招商引资。缺少规上企业,成了工作队时刻牵挂的问题。“村民自己的小作坊无法实现联农带农,所以我们一发现闲置土地,就会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发展集体产业。”
小甜笋加工坊正是工作队基于这一困境的有效尝试。据了解,加工坊将在2月底建成,清桂村、白沙村共3000余名小甜笋采摘农户的笋都可以送到这里进行加工。今年笋干产量预计近1万斤,销售到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等单位。目前加工坊由清桂经济联合社经营,后续将采用“村办公司+农村职业经理人+农户”模式,推进农户与村集体共富。“往年烂在地里的小甜笋,如今甜了村民们的心。”陈相屹感慨道。
工作队调研仓丰村水稻产量低下问题。
“晚稻亩产不到500斤,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家下地干活,不少地没人种。”在走访调研时,科技特派员刘文收到不少这样的反馈。“正常晚稻产量应是干谷900-1000斤,但去年实际产量远低于此。”青壮年劳动力短缺、人工抛秧的成穗率低等问题也引发了陈相屹的思考,“如果能实现水稻种植集成化、产业化,就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以撂荒地整治为契机,工作队“一盘棋”谋划6个村种植“香丝苗米”水稻,购置插秧机的同时,还将在金场村建设专业育秧工厂和标准化水稻加工车间,统一收购、统一包装,打造“洲仔香米”品牌。目前,洲仔镇已整治撂荒地500亩,陈相屹表示,“要破解‘干部干,群众看’,就必须增强村民对集体产业的信心。”
这些只是工作队聚焦产业发展的一隅之光。指导白沙村盘活肉兔基地,养殖600只芦花鸡;通过技术指导让闲置的洲仔社区蚂蟥基地,摇身一变成鸡鸭舍;邀请仲恺农学院的专家团队手把手传授肉鸽防病技术;在务水村、白沙村,工作队派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专家团队,并自筹经费3万元开展黑谷蛋鸡试验示范,啄开致富新路……让“资产存量”变“发展增量”,工作队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为纲,绘制出特色农业的立体图谱。
仓丰村以“国企+村办公司+农村职业经理人+农户”模式发展肉鸽产业。
参与驻镇工作半年多,陈相屹和队员们已经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工作方法——“项目化管理、清单式落实”,前后开展30余次的走访调研,将发现的问题列入清单,结合镇村资源禀赋与当地村情民情,将清单的内容纳入项目实施,最后再以清单核对实施情况。正是这样用脚步丈量民情的踏实精神,让他们的驻镇帮扶工作出新又出彩。“我们做的就是雪中送炭的工作,发现痛点就要‘磕’下去。”陈相屹说道。
驻肇庆市广宁县洲仔镇帮扶工作队成员名单
陈相屹 工作队队长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三级调研员
程时登 工作队队员、驻金场村第一书记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二级主任科员
洪升 工作队队员、驻务水村第一书记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副主任
刘梁炜 工作队队员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办公室主任
钟新旺 工作队队员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热带农林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
李晓武 工作队副队长 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原执行董事
王月洪 工作队队员、驻仓丰村第一书记 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资深经理
苏锡全 工作队队员 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资深经理
刘文 科技特派员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热带农林学院副教授
孟鲁豫 金场村支书助理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四级主任科员
周建仪 工作队队员 广宁县洲仔镇人民政府“三支一扶”人员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徐臻
图片:受访者提供